《悲惨世界》演绎悲惨
流亡生涯使雨果背井离乡,正因为怀着对祖国的眷恋,对人民的思念,雨果奋笔疾书,使创作获得了第二次大丰收。1870年,他先后出版了诗集《默想集》、《街头与森林之歌》,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以及文艺批评专著《莎士比亚论》等。这些创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获得了更高的成就,其中《悲惨世界》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中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伟大杰作。
《悲惨世界》的创作背景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801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农民,迫于饥饿而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处了5年徒刑。刑满出狱后,由于他身上戴着标志着“劣迹”的黄色身份证而到处找不到工作。这一真实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雨果,他决心以这个故事为素材写一部长篇小说。
雨果构思和写作《悲惨世界》前后几乎用去了20年的时间。他早在1845年便开始构思,1847年把作品中的某些情节读给朋友听过。按照原来的构思,小说以米里哀主教为中心展开情节,主题集中在对善良和仁慈的说教上。由于1848年革命的影响,雨果对现实严肃的观察和深邃的思考,使他不满意于原来的设想了,于是他深入开掘和进一步发展了小说的主题,把对人性的改造、人类进步的思考,同现行社会制度和法律结构联系起来,使《悲惨世界》成为了一部探讨社会问题的长篇巨著。
《悲惨世界》深刻的思想意义不仅在于它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巴黎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表现在它满怀激情地反映和讴歌了巴黎人民的革命斗争。小说以慷慨激昂,悲壮的语言记述了1832年巴黎人民的六月暴动,颂扬了战斗在巴黎街垒中的共和主义英雄。雨果细致地刻画了80岁老人马白夫,为了升起被敌人排枪打落的革命红旗而壮烈牺牲的场面;十几岁的流浪儿伽弗洛什,为了给起义者搜集子弹而冒着枪林弹雨,在敌人死尸间穿行飞跑的情景。这一老一小的英雄形象,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使整个起义连成了一体,使革命的真谛熔铸在形象里,显示出更深刻的含义。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睡前阅读网【sqfwy.com】第一时间更新《文学艺术家》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