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家》转载请注明来源:睡前阅读网sqfwy.com
和平的使者
1944年8月24日清晨,炮声隆隆,坦克开动的声响,把巴黎人民从睡梦中惊醒,人们都怀着喜悦的心情走上街头,为巴黎的解放而欢呼。
这突如其来的喜讯,使毕加索高呼:“乌拉!巴黎解放喽!”他像孩子似的冲进屋里,拿起那只沾满了灰尘的法国军号。德国人在的时候,他一吹号就会引来麻烦,现在他可以畅快地大吹一阵了!以表达他激动的心情。
他拿着擦净的军号兴冲冲地跑到楼下,仰起头,对着湛蓝的天空,连吹了30响。嘹亮的号声感染了沉浸在喜悦中的人们,他们唱着、跳着,眼睛里闪动着欢乐和希望。
打败了德国法西斯,盟军便很快拥进了巴黎城。许多来自大洋彼岸的年轻军人有两个愿望:第一,登上闻名遐尔的艾菲尔铁塔;第二,参观毕加索的画室。
不一会儿,就有人奔向毕加索居住的奥古斯丁大街。第一个冲上狭窄的楼梯、到达毕加索画室门口的,是《风行报》的战地记者李·米勒。毕加索站在门口,向她微笑着,伸出了厚实的大手。
李·米勒终于见到了自己崇拜已久的艺术大师,她紧紧地握住毕加索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一连好几个星期,毕加索的画室里都挤满了穿着美国军服的士兵们,他们和李·米勒一样,好不容易从战场上捡回一条性命,无论如何也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去看一眼毕加索和他的画室。
毕加索心疼地看着这些从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年轻人,他们每一个都经历过炮火的洗礼和死亡的威胁。毕加索尽量满足着他们的要求,不管这些要求有多么奇怪。
毕加索的真诚相待,使战士们倍感温暖。他们累了,就随便找个地方躺下来大睡,好像这个画室就是他们的家,安全而温馨。有一天,毕加索画室的地板上居然睡了20多人。
慕名而来的人中也有许多是名流,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就是其中之一。海明威曾与毕加索在1937年有过较深的接触,时隔7年,他这是第一次登门拜访老朋友。
不巧的是,毕加索当天恰好不在家,海明威正要失望地离去,这时候,看楼的妇女向海明威索要礼品。
于是,他从吉普车上搬下来一个木箱子,还特地写了一张纸条:“毕加索笑纳!海明威。”然后开着车扬长而去。
看楼的妇女喜滋滋地把箱子打开,一看就傻了眼,竟是一箱手榴弹!她吓得魂飞魄散,尖叫着跑了出去。
毕加索回来后向她询问了事情的经过,不由得“哈哈”大笑,海明威的幽默和热情,他向来就很欣赏,这个善意的玩笑再次让他感觉到了,双方之间存在着相互信赖、亲密无间的友情。
1944年10月,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他的朋友们都知道,他向来关心政治,但是谁也没想到自由不羁的毕加索,竟会加入共产党,于是这个消息成为当时巴黎街头最热门的话题。
不久,毕加索在《新大众》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加入共产党》的声明,他说道:
“参加共产党是我全部生活、全部事业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因为,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从来没有把绘画看作是单纯的、供人玩赏与消遣的艺术,而是有意识地要通过绘画与色彩——既然它们是我手中的武器,不断地深入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并使之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自由。”
“从根本上说,我一直与共产党是相通的……难道不正是共产党在尽最大的努力去理解和改造这个世界,去帮助现在和明天的人民变得更清醒、更自由、更幸福吗?”
“只有现在,我才不再浪迹天涯了:在西班牙能够欢迎我回去之前,法国共产党已经向我敞开它的怀抱,我在这里找到了我最珍贵的东西,最伟大的科学家,最伟大的诗人,所有我所目睹的光荣而俊美的抵抗者的面容,我再一次地置身于我的兄弟中间了!”
的确,加入共产党使毕加索获得了人生的归属感与海内存知己的共鸣感。
1948年,毕加索收到苏联作家爱伦堡的来信,邀请他去波兰华沙参加世界和平大会。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冯化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睡前阅读网sqfwy.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