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阅读网【sqfwy.com】第一时间更新《文学艺术家》最新章节。
苏醒的爱情
鲁迅是无论如何不能再在这群魔乱舞的北京呆下去了,恰逢此时,厦门大学寄来旅费和薪水,聘请鲁迅去任教,他立即就答应下来。他盼望着到南方去,去呼吸一点新鲜的空气。
另外,还有一个令他心甘情愿去南方的原因。那就是他和许广平迅速增长的感情。
在女师大学潮中许广平崭露头角,她在1926年3月11日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向这位她一直敬爱的老师寻求斗争的指引。鲁迅当天就热情地写了回信,此后他们通信频繁,从开始到同年7月底,往返书信达40多封。
他们一起探讨工作、理想,鲁迅很赞赏许广平的才干和勇气,觉得她是个纯真、可亲的女性,在自己的心里,渐渐地留下了她的影子,只要几天没读她长长的来信,或者没有跟她说话,就觉得像是缺少了一些什么。
杨荫榆在开除许广平的布告里,说她是“害群之马”,鲁迅就用此给她取了个绰号——害马(即HM)。当教育部武装接管女师大时,鲁迅听到许广平失踪的消息,心里立即笼罩了一层浓重的阴影,赶紧托人继续打听她的下落。鲁迅在焦急地等待着这匹闯入他心中的“害马”的消息。
不久,许广平和朋友跑到了鲁迅家中,她们要在这里暂时躲避几天。见到了许广平后,鲁迅心里的乌云顿时消散了,他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老是大声说话,老是快步地走路。许广平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总是透出一种聪明的灵气,也有坚定和勇敢的意志,在这短短的几天中,鲁迅更感到了她的可爱。
但一想到此处,鲁迅的心又沉下去了,因为他和许广平之间的距离太遥远了,他们虽是能为同一个理想奋斗的知己,但他们不能在一起生活。他们相差17岁,一个已婚,一个未婚,许广平正值青春年华,难道能让她为自己牺牲了吗?自己还有一个母亲送的礼物朱安,她该怎么办?
母亲包办的婚姻,长期困扰着鲁迅,本来不幸的无爱的婚姻,却具有法律的权威和道德的约束力。况且,朱安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本身没什么过错。若是把她送回娘家,那么她必会终生忍受着别人的白眼和羞辱,在鲁迅的良心上是觉得过不去的。
鲁迅甚至想,就这么牺牲了自己的一辈子吧,用自己的奋斗,使下一代得到解放,使他们有美满和幸福的爱情也好。
1925年10月,许广平以“平林”的笔名,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乙刊上发表《同行者》,热情地表示她要与他同行。这是他们的定情书,他们两个人,一个是青年人热烈大胆的爱情来潮,一个是中年人冷静的爱情的苏醒,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业,走到了一起。
可是,这个相互了解的战友,在战斗中结下的深厚感情,真的就能成为生活中的亲密伴侣吗?虽然许广平表示合法与不合法,相当与不相当都无所谓,但鲁迅还是觉得那个名存实亡的旧婚姻是自己沉重的枷锁。
在鲁迅看来,生活似乎过于太现实了。他的心像被鞭子抽打一样,无法平静下来。他该怎么办?应该离开这个让自己的内心感到痛苦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走走,让自己的心镇静下来,于是他决定南下了。
这个时候,刚好许广平从女师大毕业,经一位熟人推荐,到广东女子师范学校任职,他们就相约结伴同行。
在8月26日,鲁迅告别已生活多年的北京,与许广平一道,乘车南下。他回想着自己走过的路,盼望着未来的日子,内心既有辛酸,又有欢快,未来或许是有希望的。
1926年9月4日,鲁迅抵达了厦门。
地处东南沿海的厦门,海风吹拂,四季如春。凤凰花火红耀眼,相思树翠绿欲滴,还有那挺拔的龙青兰,一丛丛,一簇簇,遍布在原野和山岗,宛如守护祖国海疆的哨所!给秀丽的景色增添了几分威武,几分气派。这一切,同落漠旷远的北国风光相比,鲁迅顿觉耳目一新。
鲁迅来到了爱国华侨陈嘉庚筹资创办的厦门大学,他的到来,在青年学生中反响强烈,他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好像海潮也在欢笑,树木也显得青翠了。外地也有一批青年,闻讯转学到厦门。学生们经常来看望鲁迅。自治会主席、共产党员罗杨才同鲁迅有密切联系,曾邀请他外出演讲。
在这里,他担任“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两门课程,还兼任国学院的研究教授。本来文科的教室,一般只有10来个必修的学生听课,很冷清的。可是鲁迅每次来上课,钟声刚响,教室里早就坐满了人,后来的只好凭窗倚墙站着听讲。当时不仅文科的学生来听,法科、理科、商科的学生也来听,甚至年轻的教员和校外的记者、编辑也闻风而至,簇拥一室。大家都说:
“文科今年有生气了。”
鲁迅的讲授,之所以特别吸引听众,是因为他态度认真,思想新潮,史料详实,分析透彻、精辟。他每周上4节课,有2节文学史需要新编写讲义,在厦大图书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为了编写讲义,他常常废寝忘食,锐意索求。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