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留下
睡前阅读网【sqfwy.com】第一时间更新《中外名人传记故事(下)》最新章节。
列夫·托尔斯泰:留下
千古名篇的俄国文学巨匠“它,这个叛逆成性的,却祈求着风暴的降临,仿佛在风暴中才能安宁。”
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这首诗曾被人用来形容托尔斯泰伟大的追求精神,这是很贴切的。作家的一生,正是在不懈探索中度过的。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在俄国图拉省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的世袭贵族家庭。波良纳是家族的世袭领地,这里的大自然是神奇的、“独一无二”的。作家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托尔斯泰幼年活泼顽皮又多愁善感、富于幻想,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看到周围的生活有快乐、有忧伤,尤其是当看到善良忙碌的家仆穷困痛苦时,他幼小的心灵悄然萌生出羞愧和自责。这种感情从此纵贯他的一生,使他时时进行自我剖析,求得道德上的完善。
13岁时,托尔斯泰离开波良纳,到喀山。16岁时,年轻的托尔斯泰身穿海狸皮大衣,戴着白手套、三角帽出现在喀山大学。
喧嚣的上流社会生活从此抓住了托尔斯泰。尽管他故作矜持,心中对这种生活却深感兴趣。童年绚丽的幻想,恍惚不清的理想都淹没在喀山生活的漩涡里,他的宗教观念也受到破坏。然而,年轻人在喧嚣中越来越感到孤独、厌恶,他思考着周围的虚伪。《苦命人安东尼》使他深刻领悟贵族与农民两重生活的差别与矛盾。年轻人恐慌了,他扎入知识的海洋,深入研究法学、哲学、文学,阅读别林斯基、普希金、果戈理、歌德、卢梭等人作品,期望找到解决现实矛盾的答案。
19岁时,他带着制定的乡村计划,没毕业就离开了喀山大学,回到波良纳,继承了这片庄园,成为这块美丽土地上的年轻主人。他着手经济管理,农事改进,试图改进农民的生活。同时,无法遏制的对真理的探索促使他自学地理、统计学、外国语、音乐、绘画、医学、文学……他急切地寻找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然而,面对农事改革的失败、农民的贫困,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痛苦,日记中记满他猛烈鞭挞自己的话语。
1851年,23岁的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参军入伍,经过考试,获准尉军衔,后至中尉。高加索自由的人们以其朴素、直爽、旺盛的生命力吸引了谙熟上流社会虚伪和矫饰的托尔斯泰,他从士兵和山民身上看到了俄国大地上的优秀精神。高加索年代是作家精神复苏、文学方面成长的时期。他读书、记笔记、打猎,创作欲望日益强烈。他写下了中篇小说《童年》、《少年》,短篇小说《伐森》、《袭击》,并构思长篇小说《哥萨克》。
《童年》是作家的处女作,在当时俄国的最进步的杂志《现代人》上发表。编辑涅克拉索夫(当时俄国诗歌的领袖)第一个肯定了他的才华,盛赞小说字里行间流溢的真诚。是的!托尔斯泰开始他伟大事业之初就为自己提出了真诚写作的要求:“……发自肺腑的声音即使较为粗陋,嗓音嘶哑,曲调最为平凡,但当听到这声音,我不知道别人,我自己则是热泪盈眶。”
26岁那年,托尔斯泰回到波良纳,不久又到塞瓦斯托波尔军港,克里米亚战争的战火正在那里燃烧。一种献身的精神鼓励托尔斯泰亲自参加了战斗,“危险常常从身边掠过”。他为俄国士兵的英雄气概所惊叹,他领悟到普通人是比其他人更爱祖国的真正的英雄。他为自己制定新的准则,必须从精神上完善自己。他写下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战地作品,为俄国文学中士兵心理描写奠定了基础,涅克拉索夫肯定了他这一更加深邃清醒的真实化倾向。
1855年,27岁的托尔斯泰以军事信使资格来到彼得堡,这位在文学界已知名的青年军人从此踏入了俄国文坛。他加入《现代人》文化圈,与俄国当时最优秀的作家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巴纳耶夫、涅克拉索夫等成为朋友。喧嚣的彼得堡使托尔斯泰莫名地孤独,连他也不知道心中到底在渴求什么。1857年,他到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旅游。8个月后,回到波良纳,便沉迷于改善农民的经济管理。他想劝说农民赎回土地,但农民不敢相信一个贵族老爷的善心。托尔斯泰决定办学校唤醒农民的意识。他出资办学,招收农民子弟,甚至出国考察西欧教育。波良纳学校的声誉传出图拉省,传到彼得堡,甚至国外。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睡前阅读网】地址:sqfwy.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