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家》转载请注明来源:睡前阅读网sqfwy.com
孤寂无助的救国心
这段时间鲁迅深受革命家章太炎的影响,站在革命派立场,开始了对维新运动的批判。
他弃医从文后,渴望用文艺为武器追随革命派为祖国的新生而战斗。他确信文学艺术可以改变人们的精神,进而使祖国赢得新生。
因此,他决定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商量办一个文艺性的杂志,以此来作为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理想,为祖国尽一点力量。
鲁迅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活力强劲的文学充满了好感。所以用但丁的一本诗集的名字《新生》作为这个刊物的名称,取“新的生命”的意思。
当时在东京的留学生中,有不少学习法政、理化以及警察、工业的,但学习文学和美术的却非常少。就在这冷淡的气氛中,好不容易找到了几个人,于是开始着手准备了。
鲁迅为这刊物做了不少工作,约了一些稿子,连封面、插图都选好了,稿纸也印出来了,《新生》就要诞生了,鲁迅激动万分。
出版的日期快到了,但先就走掉了一个作者,接着能给这个杂志拿钱的人也走了。鲁迅返乡结婚之前,答应支持这个刊物的有许寿裳、陈师曾、袁文薮、苏曼殊等人。可是这次到东京后,虽然多了一个周作人,但袁文薮却到英国留学去了。袁文薮对于这个杂志的命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原来要由他垫付创办刊物的款项。他这一走,就只剩下一文不名的三个人了。
虽然刊物没办成,但他仍不放弃,继续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孜孜不倦地进行翻译和练笔。当他觉得自己的文章可以拿得出手的时候,他开始投稿了。
最初他把稿子投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稿子寄出去之后,他便焦急地等待着,期望有一天登载他的文章的刊物寄到自己的手中。
过了很久,上海给他来了邮件,但不是登着他的文章的刊物,而是他寄出的稿子原封不动地被退了回来。
但鲁迅没有灰心丧气,他依然一如既往地追求下去。他把新写的稿子又寄给上海商务印书馆。可是不久又照样被退回来了,而且附了字条,说是这样的稿子,不要再寄来了,这很使鲁迅感到失望。
不过鲁迅还是继续写文章,然后寄出去,他以这种坚韧的性格,开始了文学道路的第一段路程,正是这种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排除了前进道路上的千难万险,胜利地走到了目的地。
坚持写作的他,从1907年底到1908年,先后在《河南》杂志发表了几篇重要论文。其中包括《人间之历史》,介绍生物进化论;1908年,发表《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论文,他的救国思想表现得更明朗,更强烈了。
在鲁迅的心目中,尼采和拜伦是敢于蔑视一切偶像和权威,是能激发人们战斗不息、顽强进取精神的战士。他接受了他们的思想,但内涵与整个尼采哲学的核心是不同的,他更喜欢拜伦。
《摩罗诗力说》就是鼓吹敢于勇猛反抗强暴的拜伦式的精神战士,这是他弃医从文后所作的第一篇文学论文,标志着鲁迅更坚实地踏上了文学的道路,并且是以一个勇猛的反抗者的身份踏上这条道路的。
鲁迅返回东京的时间是革命党人章太炎出狱的时间,章太炎先生一出狱,同盟会就派人把他接到日本,主办《民报》,又站在了斗争前列。
鲁迅特别敬重他,一直是他文章的热心读者,而且在思想和文字上深受他的影响,章太炎不仅是个学者,更是个有思想的革命家。
由于章太炎女婿的介绍,鲁迅成了章先生的学生。《民报》被禁后,章太炎开办了章氏国学讲习会,由于鲁迅、周作人、许寿裳很想听他讲课,时间又与他开课的时间冲突,于是先生就为他们单开了一个班,设在《民报》的报社,每周日午前上课。
1908年7月21日,星期天,鲁迅等人来到太炎先生寓所,开始向这位学识与胆识都超群的老师学习。
在狭小的寓室里,师生席地而坐,中间是一张小矮桌。一到8点,章先生就准时开讲了。讲的是音韵学,先讲36字母和22部古音大略,从容不迫,侃侃而谈,言词深奥,但是没有一句空话。
在这之后的几个月,每逢星期日,鲁迅和其他几位同学都要到民报社听讲。太炎先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给他们讲了《说文解字》、《尔雅义疏》,还讲了一些文学知识。
据说太炎先生喜欢发脾气,可是对于青年学生,却和蔼可亲,随便谈笑,就像家人朋友一样。
鲁迅凝神谛听,很少发言。有一次,章太炎问文学的定义是什么,鲁迅回答说:“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
先生听后说: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