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而后知不足”的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936~1949年,丁肇中随双亲到过中国许多地方。1949年丁肇中进入台湾建国中学。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第三位中国血统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他也是《原子核物理B》、《核仪器方法》和《数学模型》等科学期刊的编委。主要著作有:《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
1.丁———丁粒子
发现丁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为7.5×10sup9/supeV)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iρ/i,iω/i,iφ/i)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iρ/i、iω/i、iφ/i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iρ/i、iω/i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sup10/sup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sup9/sup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sup9/sup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三种味的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实验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到目前为止,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①反氘核的发现;②量子电动力学的检验实验,表明电子、μ子和τ子是半径小于10sup-16/sup厘米的点粒子;③精确研究矢量介子的实验;④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证实了光子与矢量介子的相似性;⑤J粒子的发现;⑥μ子对产生的研究;⑦胶子喷注的发现;⑧胶子物理的系统研究;⑨μ子电荷不对称性的精确测量,首次表明标准电弱模型的正确性;⑩在标准模型框架内,证实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热心培养高能物理人才
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合作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在质心系能量为10sup11/supeV能区中寻找新粒子,特别是电弱理论预言的黑格斯粒子,并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现象。L3组目前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回国选拔年青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并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领导“阿尔法磁谱仪”实验探索反物质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