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故事与趣味》转载请注明来源:睡前阅读网sqfwy.com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本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创立者,先世为宋国贵族。父亲梁纥,鲁国武士,在孔子3岁时去世。他这时随父母迁居鲁国都城曲阜,这里保存了周朝大量的典章文物。这种环境对孔子的教育和思想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斗,周朝初年制定的一套礼乐制度都被破坏了。孔子对这种状况非常不满,他提出了一套政治主张,就是要恢复周礼,实行“仁政德治”。当时,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只能去做官。于是,孔子在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在鲁国做了官,但是他的政治主张不能被统治者接受,几年后不得不弃官离鲁,从五十五岁时起,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长经历。
孔子把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定在了卫国。卫国在鲁国的西边,是鲁国的兄弟之邦。当时卫国政治安定,经济也比较富庶,而且卫国还有几位贤人,可以互相谈论问题,并且孔子的弟子子路的妻兄颜浊邹是有贤名的卫国大夫,可以照应,这样,孔子就把卫国当做了立足点。
孔子带着数十个随从弟子,一行人坐着马车来到卫国,暂时住在颜浊邹家。由于孔子做过鲁国上卿,声望已很高,再加上颜浊邹起了桥梁作用,于是国君卫灵公热情地接待了孔子,并问孔子:“先生在鲁国时,俸禄是多少?”孔子笑着说:“六万斗小米。”卫灵公也给予了同样的待遇。但是,他对孔子那套“仁政德治”的主张没有兴趣,因此,只是表面上对孔子很尊重,但却没有让他参与政事。不久,有人对卫灵公说:“孔子来到卫国,也许是不怀好意的,他带来的弟子很多,各样人才都有,万一是为了鲁国而到这里有什么企图的话,又怎么办呢?”于是,卫灵公便派人暗中监视孔子的行动,孔子怕发生意外,便在这一年的冬天,带着弟子们离开了卫国。
孔子怀着不愉快的心情离开了卫国,带领一行人向东南方向走去。经过曹国没有被接待,又来到宋国境内,这次不但没有接待,而且宋国的大夫司马桓还想杀害孔子,逼得他只好换了便衣才逃出了宋国。
从宋国逃出后来到郑国,这时弟子们都失散了,只剩下孔子一个人站在东城门外。弟子们找不到老师,便到处打听,当子贡问到一个行人时,那人回答说:“我倒看见一位,立在东门外,很有气派,但是其狼狈相,累累若丧家之犬。”当子贡找到老师并把这话告诉他时,孔子笑了笑说:“说我气派,倒是未必,说我疲惫的像丧家犬,倒真有点那样。”郑国没有接待孔子师徒,他们便来到陈国的都城宛丘。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冯志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睡前阅读网sqfwy.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